百度近日宣布,開放注冊4個月的百度個人云用戶數突破2000萬,即每天有近20萬人改變了他們的存儲習慣,把文件放到了百度提供的“云”上。同時,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發布的《個人云服務用戶使用情況調查報告》顯示,我國網民個人云使用率為8.9%。按此比例計算,中國的個人云用戶已經達到了5000萬。
按照互聯網發展規律,當一個新產品的使用率逼近10%并有大型企業進入時,這個市場“跨越鴻溝”的階段就將到來。現在,是時候來關注這個新興的產業了。
所謂個人云,是指可以借助手機、平板等不同終端,無縫存儲、同步、獲取并分享數據的一組在線服務。美國個人云服務領先于中國,尤其Dropbox為典型代表——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休斯頓創立Dropbox的初衷,源于他老丟U盤或忘帶U盤(相信很多網民都曾有過類似經歷),而現在,用戶每天在Dropbox存儲的文件數已經超過了在Twitter發布的帖子數。調研公司iSuppli預計,2012年底全球個人云用戶數將達到5億。對比全球近20億的網民數,相當于每4個網民中就有一人使用個人云。
中國的個人云服務起步較晚,但值得注意的是,從今年開始,隨著微軟、百度等巨頭先后推出個人云服務,市場正在不斷升溫。北大報告預測,到2013年下半年,我國個人云將出現井噴式增長,進入普及期。
一個嶄新的“云化”的生活已經觸手可及。但對國內提供個人云服務的數十家服務商而言,卻是一場命題為“創新”比拼的開始。
首先是市場普及手段的創新。早期的網盤都向Dropbox學習,初始容量為2G。而今年以來,本土品牌提供的推廣比國外品牌更加“給力”。如百度云在9月3日百度世界大會當天推出贈送100G空間的活動,金山、華為則將旗下個人云產品內置到小米、華為等手機中聯合推廣,提高曝光率。
其次是產品形態創新。今年以來,用戶對個人云服務的需求已經跳出單純的存儲范疇,他們還希望在云端得到更多優質的服務。在這方面,如下載經驗豐富的迅雷,就推出了文件秒傳功能;金山由辦公起家,更注重安全性,則推出了MSN聊天記錄備份功能……這些與眾不同的功能,體現了個人云的差異化。
最后是產業生態鏈的創新。個人云除了服務商自身提供創新產品外,還需要充分調用移動互聯領域從業者的力量。例如,百度聚攏了數十萬開發者,與包括人人網、飛利浦電視在內的大量應用實現打通,當用戶使用這些應用時,就可以借助百度云實現數據在各個終端、應用中的同步、調用和處理;騰訊“微云”平臺同樣為開發者提供了API接口,開發者可通過此接口將用戶手機端的圖片、文件等直接上傳到微云上。
個人云服務商誰將勝出,取決于他們再推廣手段、產品形態和生態鏈方面的創新力度。可以肯定的是,具有深厚技術實力和平臺優勢的百度等巨頭將成為市場加速引擎,推動這一市場不斷整合升級,并在最后的競爭中勝出。